新材料
基于溶液法外延生長的濃度梯度鈣鈦礦單晶X射線探測器
近日,東南大學雷威教授課題組制備了基于溶液法外延生長的具有濃度梯度特性的鈣鈦礦級聯晶體X射線光電二極管,實現了低噪聲、低劑量和高分辨率的X射線探測。
從交錯AB堆積到重疊AA堆積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戴勝(Sheng Dai)教授課題組發(fā)展了一個簡單高效的串聯轉化路徑,在溫和、無溶劑、無金屬條件下制備得到了高結晶度和高比表面積的CTFs材料。
上海交通大學丁顯廷和謝海洋團隊提出靈敏、快速響應的光敏感性單細胞免疫印跡技術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丁顯廷教授團隊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雜志上發(fā)表了論文,報道了四唑修飾的新型光敏感性丙烯酰胺凝膠,具有高分離分辨率、高固定效率、低背景噪音等特征,解決了單細胞免疫印跡技術低豐度蛋白檢測難的一大挑戰(zhàn)。
還原劑化學調控貴金屬氣凝膠
德累斯頓工業(yè)大學Alexander Eychmüller教授團隊、溫州大學胡悅副教授團隊與普渡大學王進瑩博士合作,通過實驗和理論相結合的方式揭示了還原劑的多種作用(即還原、穩(wěn)定、引發(fā)等)以及潛在的凝膠形成機理,提出了一種過量NaBH4誘導凝膠的新策略。
化工領域
解密光輔助Li-CO2電池中的光/電能量轉化與儲存機制
近日,吉林大學徐吉靜教授團隊成功地將環(huán)境友好和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太陽能引入Li-CO2電池體系中,實現了光/電能量的混合轉化與儲存,有效改善了電池反應動力學,進而大幅提高電池的綜合性能,尤其是能量轉換效率達到98.1%的歷史新高。
釕納米團簇通過“拉伸型”張力場實現高效電催化還原硝酸鹽合成氨
香港中文大學余濟美教授與華中師范大學張禮知教授組成聯合研究團隊,同時與香港中文大學的王建方教授和Po Keung Wong教授、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竇士學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郝維昌教授開展密切合作,共同開發(fā)出超越Haber-Bosch氨合成速率的電催化還原硝酸鹽材料。
納米碳材料高效催化過氧化氫電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聯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課題組一直致力于碳催化反應過程和新穎碳催化反應體系的研發(fā),近期在納米碳材料高效催化過氧化氫電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光氧化還原與鈀協同催化的胺的α位對映選擇性烯丙基化反應
最近,南京大學俞壽云課題組,以三級芳胺作為形式“硬親核試劑”,通過光氧化還原與鈀協同催化實現了烯丙基乙酸酯的不對稱烷基化反應,高對映選擇性和區(qū)域選擇性地合成了一系列高烯丙基胺衍生物。
生物醫(yī)藥
張果/蔡東升/李聚學團隊發(fā)現肥胖相關腦血管功能障礙的新機制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張果教授、美國愛因斯坦學院蔡東升教授與南京醫(yī)科大學李聚學教授合作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志在線發(fā)表了研究論文。該團隊利用實驗動物模型,首次發(fā)現小膠質細胞內炎癥信號通路的過度活化與肥胖伴隨的腦血管功能異常相關,阻斷該炎癥信號通路能夠顯著改善肥胖小鼠腦血管的病理改變和缺血性腦卒中的預后,揭示了肥胖相關腦血管功能紊亂的機制。
雷曉光/戴均貴/黃璐琦合作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0年5月25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雷曉光課題組、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戴均貴課題組以及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黃璐琦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hemistry雜志上發(fā)表文章,解析了來源于傳統中藥桑白皮中的活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關鍵步驟,發(fā)現了自然界中存在的首例催化分子間Diels-Alder反應的單功能酶。
非BRCA突變型胰腺癌治療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聶廣軍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楊尹默課題組合作在非BRCA突變型胰腺癌治療上取得新進展。
心理所揭示節(jié)律基因通過控制趨化因子調節(jié)神經炎癥引起的抑郁癥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林文娟研究組的科研人員針對上述問題開展研究,探討節(jié)律基因是否通過調節(jié)炎性因子從而影響神經炎癥誘發(fā)的抑郁癥。
光電芯片
中國科大等在高儲能電介質電容器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曉光團隊聯合清華大學教授沈洋課題組在高儲能密度柔性電容器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者成功找到了一種可以大幅度提高聚合物基復合材料擊穿電場強度和介電儲能密度的方法,該方法可推廣至不同的柔性聚合物電介質材料,為今后高儲能電容器的設計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案。
長春光機所在光電一體化芯片PCR領域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文明在長春光機所率先開展了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研究。近期,團隊將光機電一體化技術與芯片實驗室技術結合,就傳統RT-PCR技術的缺點進行了系統攻關,取得一系列進展。
上海光機所在飛秒光絲能流通量直接測量及調控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基于激光燒蝕法,為光絲核心區(qū)域(小于50微米的范圍內)徑向能流通量分布直接測量及調控提供了新方案。
上海硅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董顯林和王根水帶領的研究團隊發(fā)現了一種新型、高性能、無鉛鐵電材料(Ag0.935K0.065)NbO3(AKN),該材料比目前所用的含鉛鐵電陶瓷具有更高的能量存儲密度和更好的溫度穩(wěn)定性,可用于能量存儲和爆電換能。